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周作人论 收藏

周作人论

丛 书 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

作     者:袁良骏 

I S B N:(纸本) 9787516128091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 版 年:2013年

页      数:331页页

主 题 词:周作人(1885~1967) 人物研究 

学科分类:050104[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5[文学] 050106[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06[历史学] 

馆 藏 号:201992324...

摘      要:20世纪末,海外曾刮起一股为汪精卫伪南京政府评功摆好的阴风。一些人说:南京汪政府是重庆蒋政府的补充,它代表了广大沦陷区人民(而不是日本侵略者!)的利益。广大沦陷区(占中国整个领土的1/3)是“历史的灰色地带,它与“大后方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用简单的“忠奸之辨来给汪精卫扣上“汉奸的罪名。中日战争的“暧昧性使忠贞与背叛难以适当界定,汪政权“不可能仅仅是日本的傀儡。“不只汪政权,其他的通敌者往往也不能以简单的‘汉奸’视之。有人甚至说,汪政权不是什么“为虎作伥,卖国求荣,而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保护作用……对日本人产生了牵制作用。以前国、共两党给汪政权扣的汉奸帽子必须摘掉,而给予重新评价。这些奇谈怪论远离了中日战争的历史,既不敢正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血腥屠杀和残酷掠夺,也不敢正视汪伪政权与日本侵略者签署卖国密约、出卖中国主权、甘当日寇走狗的丑恶行径。他们仅靠自己臆造的一个“灰色地带说事儿,把沦陷区人民和汉奸伪政权混为一谈。这股阴风也刮出了汉奸周作人,说什么他的卖国投敌不过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主个体所具有的选择自由香港《明报月刊》1995年第5期。。当汉奸成了个人的“选择自由,不容干涉,这不能不说是赤裸裸的“汉奸有理论!而这个“汉奸有理论的背后,正是赤裸裸的“侵略有理论。这种貌似新鲜的错误理论,重复的正是当年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谰调,是十分露骨地为当年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华战争、“大东亚战争翻案的。历史不容歪曲!近现代史学界已经迎头痛击了这股歪风。近现代文学界也不遑多让,以周作人为代表的汉奸文学越来越遭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唾弃。这本《周作人论》,正是一本见贤思齐之作。它既广泛吸收了改革开放以来周作人研究的丰硕成果,也针对上述“汉奸有理论、“侵略有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它将努力扮演一个承前启后的角色。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是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二周兄弟(鲁迅、周作人)是“五四文坛双星,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诗,周作人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与批评都具有开创意义。没有他们,简直就没有“五四文学史。周作人尤擅翻译和批评。二周兄弟的《域外小说集》虽系文言译作,但几乎可以说是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小说的第一部,其选材与译笔都开了一代新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更是“五四文学的理论纲领,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五四之后直至20年代末,虽然经历了“二周失和,但在创办《语丝》、抨击军阀、进行不懈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等方面,兄弟二人仍然是并肩战斗,战绩辉煌。特别在支持进步学生运动、抗议段祺瑞反动政府血腥屠杀无辜学生的“三·一八惨案中,兄弟二人密切配合,无私无畏,让人敬佩。30年代之后,周作人走上了闭门读书、不问世事的“隐士道路,与鲁迅分道扬镳,对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不以为然,不断攻击。但现在看来,他的许多“攻击正中“左翼文学要害,并不可一笔抹杀。而他对妇女问题与儿童问题的关注,更开了风气之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此外,他对希腊文学的翻译,他的大量的风格独具的散文创作,也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直至1938年2月9日参加侵华日军召集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之前,周作人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响当当的,备受尊敬的名字。然而,这也正是日本侵略者迫切需要的一个名字。什么“中日亲善、什么“大东亚共荣圈,都需要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化名人的呼应。而“德高望重的“五四文化先驱者之一的周作人,正是日本法西斯看中的最好不过的人选。周作人参加“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之后,中国抗日救国文化界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相当激烈的“周作人争夺战,在5月14日武汉出版的《抗战文艺》(三日刊)第四期上,发表了茅盾、郁达夫、老舍等18位作家《致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信云:作人先生:去秋平津沦陷,文人相继南来,得知先生留在故都。我们每听到暴敌摧残文化,仇害读书青年,便虑及先生的安全,更有些朋友,函电探问,接先生复书,知道决心在平死守,我们了解先生未能出走的困难,并希望先生做个文坛的苏武,境逆而节贞。可是,由最近敌国报章所载,惊悉先生竟参加敌寇在平召集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照片分明,言论俱在,当非虚构,先生此举,实系背叛民族,屈膝事敌之恨事,凡我文艺界同人无一不为先生惜,亦无一人不以此为耻,先生在中国文艺界曾有相当的建树,身为国立大学教授,复备受国家社会之优遇尊崇,而甘冒此天下之大不韪,贻文化界以叛国媚敌之羞,我们虽欲格外爱护,其为大义之所在,终不能因爱护而即昧却天良。我们觉得先生此种行动或非出于偶然,先生年来对中华民族的轻视与悲观,实为弃此就彼,认敌为友的基本原因。埋首图书,与世隔绝之人,每易患此精神异状之病,先生或且自喜态度之超然,深得无动于心之妙谛,但对素来

实体馆藏
馆藏地名称 定位 索书号 条码号 文献状态
南校区汉文社科图书借阅室 查看 K825.6/Y892 012044873 可借
南校区汉文社科图书借阅室 查看 K825.6/Y892 012044872 可借
南校区保留本图书藏阅室 查看 K825.6/Y892 012044871 阅览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