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北省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华北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
出 版 物:《环境昆虫学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年 卷 期:2021年第43卷第1期
页 面:233-238页
学科分类:0710[理学-生物学] 07[理学] 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2[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D0201906) 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HBCT2018040204)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19-1-1-3)
摘 要:为了指导棉铃虫防控中化学杀虫剂和天敌昆虫协调使用,本文采用浸叶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双酰胺类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棉铃虫幼虫表现出了较高的毒力水平(LC 50分别为0.2882、0.3894、0.8609 mg/L),稍低于对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LC 50为0.06493 mg/L);而溴氰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毒力(LC 50为3.7638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从对天敌昆虫安全性来看,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LC 50分别为1.0060、0.9933、1.1541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其LC 50为0.1646 mg/L),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性;但是,溴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毒性较高(LC 50为0.4952 mg/L),安全性较差。本研究将为棉铃虫防控中药剂与天敌协调使用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