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解放军医学院北京100853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心内科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出 版 物:《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Care and Medicine)
年 卷 期:2021年第23卷第2期
页 面:204-207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1[医学-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81820108019) 国家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91939303)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100903)
摘 要: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显示我国现有冠心病患者1100万,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IHD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其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负担[1-3]。因此,降低IHD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HD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或后天性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难以满足机体正常生理需求,最终产生胸闷、胸痛等症状,导致AMI的发生。由于心肌细胞难以再生,AMI发生时,缺血梗死区心肌发生坏死、纤维化瘢痕组织逐渐取代正常心肌、心室重构扩大、变薄,最终发生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