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析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三萜酸类成分 收藏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分析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三萜酸类成分

Analysis of triterpenoic acids in different medicinal parts of Poria cocos(Schw.)Wolf using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作     者:李娜 杨远贵 陈玥 徐芮 谷丽华 谢元彪 李淞明 詹常森 王峥涛 杨莉 LI Na;YANG Yuan-gui;CHEN Yue;XU Rui;GU Li-hua;XIE Yuan-biao;LI Song-ming;ZHAN Chang-sen;WANG Zheng-tao;YANG Li

作者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中药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资源与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上海201203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上海201401 

出 版 物:《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1年第56卷第4期

页      面:1120-112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7[医学-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704[医学-药物分析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920108033 82074011) 

主  题:茯苓 不同部位 三萜酸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含量测定 

摘      要:首次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光电二级阵列管-四级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C^(2)-PDA-Q-TOF/MSE)建立定性和定量方法,对茯苓不同药用部位(茯苓皮、赤茯苓、茯苓、茯神)进行质量评价。利用UPC^(2)-PDA从茯苓类药材中共检测到18个色谱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对4个药用部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药用部位成分差异较大,并筛选出茯苓新酸A、茯苓新酸B、去氢齿孔酸、松苓新酸为主要三萜酸类差异化合物。进一步结合茯苓类药材中的共有活性成分猪苓酸C,采用UPC^(2)-PDA法建立了茯苓类药材中上述5种三萜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可使5个三萜酸成分在15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有机试剂甲醇的用量仅为HPLC方法的3.63%。以5种三萜酸成分为指标,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三萜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茯苓皮、赤茯苓、茯神和茯苓。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节省溶剂等优点,采用环境友好型气体二氧化碳为流动相,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为茯苓药材及其相关产品开发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