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东北粳稻区秸秆还田下无驱动搅浆的综合效果分析 收藏

东北粳稻区秸秆还田下无驱动搅浆的综合效果分析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Unpowered Puddling Under Straw Returning in Northeast Japonica Rice Area

作     者:董文军 孟英 张俊 唐傲 刘凯 张喜娟 刘猷红 来永才 DONG Wen-jun;MENG Ying;ZHANG Jun;TANG Ao;LIU Kai;ZHANG Xi-juan;LIU You-hong;LAI Yong-cai

作者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农业部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试验站/黑龙江省寒地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出 版 物:《黑龙江农业科学》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1年第5期

页      面:8-13页

学科分类:090101[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农学] 0901[农学-作物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300909-0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HNK2019CX13,HNK2019CX0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高效、绿色现代农业示范项目(TGY-2019-03) 

主  题:东北粳稻区 秸秆还田 无驱动搅浆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盐碱土改良 

摘      要: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本文在秸秆还田和秋整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有动力搅浆和无驱动搅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的土面下降高度和秸秆漂浮量分别显著降低37.9%和33.7%,秧苗的新生白根数显著增加16.2%,2000μm和250~2000μm土壤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17.7%和75.0%,土壤微团聚体(53~250μm)的比例显著提高了50.6%,而土壤粘粉粒(53μm)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7.0%。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可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2.1%~7.8%,但差异均不显著,降低土壤穿透阻力,但可提高0~30 cm土层的砂粒所占比例。有动力搅浆与无驱动搅浆的水稻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无驱动搅浆可以有效抑制搅浆后的秸秆漂浮,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不影响水稻产量,是秸秆还田下稻田搅浆方式的理想选择。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