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2017年秋季海口市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收藏

2017年秋季海口市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a multi-day air pollution episode in Haikou City in autumn 2017

作     者:符传博 丹利 佟金鹤 FU Chuanbo;DAN Li;TONG Jinhe

作者机构: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口570203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口570203 

出 版 物:《环境化学》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年 卷 期:2021年第40卷第4期

页      面:1048-105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65010,41775011)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19MS108) 海南省气象局科研项目(HNQXXT202002)资助 

主  题:臭氧 后向轨迹 WPSCF WCWT 

摘      要:2017年秋季海口市发生了一次罕见的持续空气污染过程.本文基于AQI和6类大气污染物浓度资料、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等,结合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臭氧(O_(3))是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污染时段AQI和O_(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14μg·m^(-3)和175.3μg·m^(-3).污染时段没有降水,气温和日照时数稳定,相对湿度偏低(68.4%),平均风速超过3.7 m·s^(-1),这种气象条件有利于外源污染输送和污染物浓度的维持.此次空气污染的发生与天气形势演变关系密切,低层稳定的东北风场为外源输送提供了持续的动力条件,较小的相对湿度和地表大于6℃的温度露点差为光化学烟雾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次上的气流轨迹运动方向基本一致,速度略有不同,同时影响气流在传输的过程中均伴有下沉和加压,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对海口市此次O_(3)污染的发展和维持有直接作用.潜在源区分析表明,广东是此次O_(3)污染过程的主要贡献源区,其WPSCF值和WCWT值分别在0.21和40以上.此外湖南东南部、江西西部、江苏南部、浙江南部、福建中南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潜在贡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