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小鼠脊髓损伤急性期不同来源巨噬细胞活化和功能比较分析 收藏

小鼠脊髓损伤急性期不同来源巨噬细胞活化和功能比较分析

Analysis of the activity and function of different origin macrophages during acute phase of spinal cord injury in mice

作     者:李鹏辉 梁世倩 胡昳旸 秦鸿雁 王哲 Li Penghui;Liang Shiqian;Hu Yiyang;Qin Hongyan;Wang Zhe

作者机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西安710032 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与发育生物学教研室西安710032 

出 版 物:《神经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anatomy)

年 卷 期:2021年第37卷第3期

页      面:265-27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530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2438)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JM-334) 

主  题:脊髓损伤 异质性 组织定居小胶质细胞 骨髓来源巨噬细胞 小鼠 

摘      要:目的:研究小鼠脊髓损伤(SCI)急性期损伤区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异质性。方法:将6~8周C57BL/6J雄鼠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和脊髓损伤(SCI)组,SCI组利用改造的Dumont系结镊建立标准脊髓钳夹损伤模型。在SCI急性期(1、3和7 d),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脊髓损伤区中免疫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培养原代小胶质细胞(MG)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利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其增殖和吞噬功能差异;利用real time RT-PCR比较其免疫应答差异。结果:在小鼠SCI急性期,脊髓损伤区周围中性粒细胞比例短暂升高,损伤后第3 d恢复至正常水平;高表达CX3CR1的MG和高表达Ly6C的BMDM比例在损伤第1 d大量增加,在第3 d时达到峰值,之后在第7 d时呈现下降的趋势;在体外实验中,原代培养的MG比BMDM具有更强的增殖、吞噬能力;然而,在LPS 100 ng/ml和IFN-γ20 ng/ml细胞因子刺激下,BMDM比MG分泌较多的促炎作用的分子:iNOS、TNF-α和IL-1β;在IL-420 ng/ml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MDM比MG分泌较少的抗炎作用分子Arg1、Mcr1和YM1。结论:在小鼠SCI急性期,脊髓损伤区中存在两种来源不同的巨噬细胞,即中枢MG和外周招募而来的BMDM,并且MG增加的速度和数量显著快于和多于BMDM。体外实验中,发现MG比BMDM具有更强的增殖、吞噬能力;在相同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MG分泌更多的抗炎细胞因子和较少的促炎细胞因子。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