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致大鼠肝... 收藏

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致大鼠肝毒性的研究

Hepatotoxicity of tri-(2,3-dibromopropyl)isocyanurate via mitochondrial signaling pathway in rats

作     者:冯雅杰 綦峥 杨明 韩馥蕊 乐志威 孙源 FENG Ya-Jie;QI Zheng;YANG Ming;HAN Fu-Rui;LE Zhi-Wei;SUN Yuan

作者机构: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出 版 物:《毒理学杂志》 (Journal of Toxicology)

年 卷 期:2021年第35卷第2期

页      面:146-151,15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405[医学-卫生毒理学] 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基  金: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基金优秀青年人才项目(2020YQ1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H2019D007) 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2020CX09) 

主  题: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 肝脏毒性 线粒体信号通路 

摘      要:目的研究新型杂环类溴代阻燃剂三-(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ri-(2,3-dibromopropyl)isocyanurate,TBC]对大鼠肝的毒性作用,并探讨TBC是否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肝细胞凋亡。方法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成4个剂量组(0、0.313、0.625和1.250)g/(kg·bw),每组雌雄各半,经口连续染毒28 d。通过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肝病理检查-检查探讨TBC对大鼠的肝毒性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对TBC诱导线粒体凋亡通路的Bax、Bcl-xl、Bcl-2、Cytochrome C(Cyt-C)、Caspase-3和Caspase-9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雌大鼠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率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雄大鼠的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清总蛋白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病理学检查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大,大鼠的肝逐渐出现损伤,组织变性,甚至局部坏死。肝组织中Bcl-xl和Bcl-2蛋白随着染毒剂量的增高而下降,Bax、Cyt-C、Caspase-3、Caspase-9蛋白随着染毒剂量的增高而上升,呈现剂量-效应关系。结论TBC具有肝毒性,且可能与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