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收藏

“社会学本土化”的德国经验:“角色之争”及其去美国化效应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ology in Germany:The “Role-Debate” and Its Effect on De-Americanization

作     者:郑作彧 ZHENG Zuoyu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 版 物:《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年 卷 期:2021年第53卷第5期

页      面:120-133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3[法学-社会学] 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3[法学] 030301[法学-社会学] 

主  题:德国社会学 《社会人》 角色之争 社会学的学科主体性 

摘      要:在西方先进国家中,德国社会学的发展相对晚进且历程坎坷。德国社会学在20世纪初萌芽之时,就因纳粹的夺权而停滞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学科重建阶段又因美国的挟持而陷入了美国化危机。在此危难之时,达伦多夫1958年出版的著作《社会人》,意外引发德国社会学界关于社会角色概念的学术争辩,史称角色之争。这场大规模的学术论战,让德国社会学出现了通过超美国化以去美国化与通过国际化以抵消美国化的学科发展方向,对德国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去美国化与国际化产生了不小的推动效应。当今中国在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话语体系之时,德国社会学极富戏剧性的复兴之路,值得参考借鉴。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