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广东广州511430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511430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方医科大学食物安全与健康研究中心广东省热带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515
出 版 物:《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Food Hygiene)
年 卷 期:2021年第33卷第2期
页 面:200-205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4[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3[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603101,2018YFC1602205)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9B020210002)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8A030313913)
摘 要:目的分析广东省居民主要消费海水鱼品种中甲基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生物可给性对膳食海水鱼甲基汞暴露的影响。方法在广州某大型水产贸易市场采集12种海水鱼(共36份样品),经不烹调(生样)、油煎、烘烤或清蒸等4种烹调后,采用体外模型生理原理提取法测定甲基汞生物可给性,比较不同海水鱼、烹调方式之间甲基汞生物可给性差异,并分析生物可给性对甲基汞暴露状况的影响。结果 12种海水鱼生样中甲基汞生物可给性范围为26.5%(带鱼)~84.3%(龙利鱼)。烹调后海水鱼甲基汞生物可给性下降,油煎、烘烤后分别下降了29.0%和3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基汞生物可给性与甲基汞含量呈线性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442(P0.001)。考虑生物可给性后,沿海地区居民海水鱼甲基汞每周暴露量均值下降48.3%;带鱼甲基汞暴露贡献率由13%降至7%,龙利鱼贡献率由8%上升至14%。结论海水鱼中甲基汞生物可给性因鱼种不同存在差异,烹调后生物可给性下降,在膳食甲基汞暴露风险评估中可综合考虑生物可给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