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 国营芜湖机械厂安徽芜湖241000 哈尔滨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与计算中心哈尔滨150001
出 版 物:《表面技术》 (Surface Technology)
年 卷 期:2022年第51卷第8期
页 面:1-14,29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05[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502[工学-材料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51625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203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2102039) 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GA21D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M700036) 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AWJ-22Z04) 黑龙江省博士后面上基金(LBH-220059)
主 题:聚氨酯 本征型自修复 高强度 纳米填料增强 微相分离
摘 要:聚氨酯(PU)是一类具有高柔韧性和耐久性的弹性体聚合物,由多元醇与异氰酸酯通过加成聚合反应制备而成,广泛应用于工业、电子产品、建筑、运输和医疗等领域。引入自修复性能可为PU的使用寿命提高和可回收性做出巨大贡献。然而自修复要求聚合物分子链具有较高的运动能力,其引入往往会带来材料机械性能的下降,导致高强度自修复PU制备一直面临挑战。汇总了近年来高强度本征型自修复PU材料研究的思路与成就,总结了由多种相互作用力控制的自修复机制在平衡机械性能和可修复性的重要性。梳理了自修复PU的增强方式,首先是最常用的纳米填料增强,主要包括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碳基填料来提高自修复PU的力学性能;其次是利用特殊的分子设计方式,将富含氢键的基团引入侧链或主链中,通过提高氢键的密度使PU表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实现高机械强度与高自愈合效率的共同突破;最后是控制“微相分离,通过调节PU中的软基体与硬畴的分离程度,平衡材料的机械性能和自修复能力,获得高强度自修复PU。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各类增强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对高强度本征型自修复PU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