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青海西宁810016
出 版 物:《草原与草坪》 (Grassland and Turf)
年 卷 期:2011年第31卷第2期
页 面:44-48页
学科分类:090503[农学-草业科学] 0909[农学-草学] 0905[农学-畜牧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基 金: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8-N-1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60074)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饲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2008-S-1)资助
摘 要:通过对不同改良措施退耕还林(草)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地上植物量及多样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良后第1年和第2年,2种改良的人工草地的优势种的优势度均高于对照样地,且重新建植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21.8%和32.6%,划破草皮+施肥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优势种高度提高了30.9%和46.8%,而未改良的对照样地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高于2种改良的人工草地。在改良第1年和第2年,重新建植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地上植物量提高了45.3%和41.4%,划破草皮+施肥人工草地分别较对照样地地上植物量提高了26.5%和28.7%,并且2种改良的人工草地的禾草比例均达到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