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氮肥运筹对2个不同穗重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收藏

氮肥运筹对2个不同穗重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Effects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two hybrid rice varieties with different panicle masses

作     者:杨世民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Yang Shimin;Yang Zhiyuan;Sun Yongjian;Ma Jun

作者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成都611130 

出 版 物:《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年 卷 期:2015年第41卷第6期

页      面:685-69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101[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2[农学-植物营养学] 0901[农学-作物学] 

基  金: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303)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05 2012BAD04B13 2013BAD07B13)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3NZ0046 2014NZ0041 2014NZ0047) 四川省育种攻关专项(2011NZ0098-15) 

主  题:杂交稻 大穗型 中穗型 产量 氮肥运筹 

摘      要:以2个单穗质量差异较大的杂交稻品种川农优498(单穗质量大于5g)和川优6203(单穗质量4g左右)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氮肥运筹措施研究两者在日照少、温差小和湿度大的生态条件下产量形成规律,并结合15 N示踪技术研究两者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结果表明: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每穗粒数无显著差异,中穗型杂交稻在有效穗数及总颖花量上具有显著优势,大穗型杂交稻则通过更高的千粒质量来实现更高的产量;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前者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大,且其向穗部转运能力更强,弥补了花后光合生产能力较弱的劣势;就氮肥运筹处理而言,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产量最高处理的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40%和25%,依据穗肥比例与产量关系曲线,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最佳的穗肥比例分别为33%和27%。大穗型和中穗型杂交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最佳穗肥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两者对基肥吸收量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对穗肥吸收量更大,而后者对蘖肥积累更多;在最适穗肥比例的基础上继续前氮后移虽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但会引起氮肥生理利用率的迅速降低,使氮肥增产效果变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