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14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济南25035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出 版 物:《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 卷 期:2023年第39卷第9期
页 面:1155-1160页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工学] 081303[工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0813[工学-建筑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083302[工学-城乡规划与设计]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22JJD790015)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22年重大项目攻关创新科研支撑项目(年度项目)(编号:2022CX106)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2022年青年人才专项课题(第四批)(编号:22YT031)
摘 要: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体现,是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解决城市面临各种复杂问题与挑战,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归纳韧性与韧性城市概念演化脉络基础上,对国内外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未来中国推进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重点应对的几方面问题,主要包括:①中国城市进入风险多发期,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高度重视;②完善韧性城市综合认知体系,并加强多源数据与跨学科方法的集成运用;③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融入当前都市圈、城市群发展的大趋势;④韧性城市规划与建设需要体现地方特色,使韧性本身更具韧性;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安全,这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⑥市民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是韧性城市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过以上的几点思考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