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 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上海200092
出 版 物:《生态毒理学报》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
年 卷 期:2023年第18卷第5期
页 面:85-93页
学科分类:07[理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07614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4-YB-13)
摘 要:扑热息痛(paracetamol)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通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烧和关节痛等。由于其广泛应用,扑热息痛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在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检出浓度范围为ng·L^(-1)至μg·L^(-1)。常规水处理工艺无法完全去除扑热息痛,且其在自然环境中很难被降解,因此扑热息痛对人体健康和水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本研究结合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与运动行为效应影响综合评估扑热息痛的生态毒性。研究结果发现,环境相关低浓度水平(5~100μg·L^(-1))的扑热息痛暴露对斑马鱼没有明显的急性毒性(致死、孵化等)和胚胎发育异常的亚致死效应,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200μg·L^(-1)),斑马鱼的致死率略有上升。此外,斑马鱼运动行为指标对扑热息痛暴露表现出了良好的灵敏性。在实验设置的最低浓度(5μg·L^(-1))暴露组即出现斑马鱼幼鱼游泳距离显著减小,顺逆时针转向规律改变的现象。此外,相比较空白对照组,各扑热息痛暴露组(5μg·L^(-1)~5 mg·L^(-1))斑马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抑制和转向改变,且斑马鱼运动抑制的程度随扑热息痛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研究结果预示,与行为学效应相关的神经毒性指标可能对扑热息痛更加敏感,未来的研究应该强化行为学相关的指标,并探究神经毒性的内在机制,以更加全面地评价扑热息痛的生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