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MIAL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ParkvilleVIC 3010Australia.
出 版 物:《民族语文》 (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年 卷 期:2004年第6期
页 面:19-2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01[文学-中国语言文学] 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5[文学] 050107[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
基 金:澳大利亚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ARC DP0209445)资助
主 题:谐声 复辅音 构拟 古汉语 侗台语 对应词 历史比较语言学 课题 规则 传统
摘 要:汉语历史比较语言学中一个重要课题是古汉语复辅音的构拟.汉语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谐声字与咝擦音和舌根音有关.在传统音韵学中,这类谐声字通常当作例外来处理,因为它们与谐声规则不符.高本汉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作深一步研究,而仅仅为之构拟了两个舌根音和咝擦音连缀的复辅音,*k s和*g s,未加讨论.(1940,GSR613a,b)董同龢构拟了一组前舌根音来解释这一现象(1948,15-17).沙里斯(Surrays)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了杨雄的,认为咝擦音舌根音复辅音是秦汉时期汉语的一个特征.蒲立本(1962)以及其它古汉语材料为例证,用高本汉的构拟法,拟了一套复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