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 自然资源部深圳海洋中心
出 版 物:《海洋通报》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年 卷 期:2024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1[工学-环境科学]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707[理学-海洋科学] 08[工学]
基 金:南海局科技发展基金项目(No.23YD04) 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二期)专项(No.GASI-01-WIND-CJ02)
主 题:悬浮体浓度 有机碳氮 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 印度洋
摘 要:开阔大洋悬浮体主要受表层浮游生物生长的影响,其浓度及组成反映了初级生产力的强弱及保存,是海洋碳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印度洋南赤道海域开展悬浮体调查工作,获取了19个站位悬浮体浓度、现场激光粒度、叶绿素及温盐等数据,同时还获取了部分站位有机碳氮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后发现,该海域悬浮体浓度值多分布在0.14 mg·L-1~0.56 mg·L-1之间,浊度及现场激光粒度总体积浓度值也均较低。对各参数平面及剖面分布开展分析后,发现各参数平面分布差异性远小于剖面分布,温盐数据显示研究区海水存在层化现象。调查海域在南半球夏季存在明显的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SCM),深度范围主要在25 m至75 m,叶绿素高值区达1.5 μg·L-1以上,SCM的分布主要受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影响。表层碳同位素(δ13C)负偏较强,表明上层有机质一定程度受到陆源的影响。50 m层颗粒总氮(PN)值最高,对应了除表层外最高的颗粒有机碳(POC)浓度,说明该处为光辐射及营养供给平衡点,生产力最高,δ15N及C/N比值的剖面变化表明氮N为生物作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