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地球关键带研究评述:现状与展望 收藏

地球关键带研究评述:现状与展望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Earth’s Critical Zone Research:Status Quo and Prospect

作     者:杨顺华 宋效东 吴华勇 吴克宁 张甘霖 YANG Shunhua;SONG Xiaodong;WU Huayong;WU Kening;ZHANG Ganlin

作者机构: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5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 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北京100049 

出 版 物:《土壤学报》 (Acta Ped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4年第61卷第2期

页      面:308-31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301[农学-土壤学] 

基  金:自然资源部课题(“地球关键带与自然资源管理战略研究”)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50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107334)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1TQ0337,2021M703305)资助 

主  题:地球关键带 土壤圈 地球表层系统 结构 过程 服务 

摘      要:近2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为重新审视地球表层系统内水、土、气、生、岩等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搜集2001—2021年间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文献,应用引文空间(CiteSpace)技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献分析表明:地球关键带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初期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重点差异明显;土壤是联结地表和地下过程的纽带与核心;地球物理技术成为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重要工具;联网观测和模型模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向;地球关键带功能和服务的量化、权衡与提升有望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未来仍需在五个方面深化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地球关键带观测站网络;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地球关键带科学家;服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地球关键带科学;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揭示地球关键带过程的耦合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加强人类活动对水土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影响的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