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收藏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oil of the fourth member of Cretaceous Yingcheng Formation in Shuangcheng fault depression,Songliao Basin

作     者:杨为华 YANG Weihua

作者机构: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采油五厂黑龙江大庆163712 

出 版 物:《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年 卷 期:2024年第36卷第4期

页      面:25-3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20[工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2002[工学-油气田开发工程] 

基  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编号:2016ZX05001)资助 

主  题:深层致密油 断陷盆地 源内自生自储 近源岩性地层油藏 远源构造油藏 输导体系 营城组四段 白垩系 双城断陷 松辽盆地 

摘      要: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如包裹体均一温度、岩石热解和储层物性等,对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营四段)致密油藏类型、分布特征、成藏期次进行了分析,并从烃源岩评价、储层特征、构造活动和输导体系4个方面对致密油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双城断陷营四段致密油藏的类型及分布规律为,自中部洼槽向两侧斜坡依次发育源内岩性油藏、近源断层-岩性、地层油藏和远源构造油藏,油藏为一期成藏,主成藏期为晚白垩世姚家组沉积末期—嫩江组沉积初期(80~78 Ma)。(2)研究区营四下亚段发育的湖相泥岩、油页岩的生烃潜力较大,中部洼槽为生、排烃中心,生、排烃强度均较高,分别为(20~300)×10^(4)t/km^(2)和(5~53)×10^(4)t/km^(2);营四上亚段发育的扇三角洲相含砾砂岩储层厚度大、连续性好,前缘砂体延伸入湖,平均孔隙度为11.4%,平均渗透率为0.95 mD,其中孔隙度大于8.0%、渗透率高于0.85 mD的相对优质储层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目标;深层各类圈闭在早白垩世泉头组沉积末期即已形成,而主成藏期时研究区构造活动较弱,有利于油藏的形成和保存;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组成的多类型立体输导体系是油气运移主要通道,促进油气向两侧斜坡汇聚。(3)研究区致密油成藏受“源-扇-体耦合控制,围绕生烃洼槽呈环带状分布,具有大面积分布、局部富集的特点,中部洼槽为源内“源-储叠置、网毯连接、扇体聚集成藏模式,东部斜坡为近源“源-储紧邻、断-砂匹配、阶梯运移成藏模式,西部陡坡为远源“源-储分离、‘Y’型运聚、高点富集成藏模式。被泥岩包裹或与泥岩互层式接触的扇体、油源断裂附近的断层-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靠近油源断裂的背斜和断背斜圈闭分别是中部洼槽、东部斜坡和西部斜坡的有利勘探目标。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