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方向性效应对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主余震长周期地震... 收藏

方向性效应对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主余震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

Directivity effect on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of the MS6.8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 in Luding,Sichuan on 2022

作     者:张峻杰 马强 解全才 林德昕 陶冬旺 ZHANG JunJie;MA Qiang;XIE QuanCai;LIN DeXin;TAO DongWang

作者机构: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 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 地震灾害防治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 

出 版 物:《地球物理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年 卷 期:2024年第67卷第7期

页      面:2683-269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0801[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07[理学] 08[工学] 0708[理学-地球物理学] 081601[工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基  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H2022E119)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1B08)资助 

主  题:震源机制 长周期特性 方向性效应 泸定地震 

摘      要:2022年四川泸定MS6.8地震主震是一次较为典型的近垂直断层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地震动强度的方向性效应,本文利用震中距100km范围内121台强震仪和地震烈度仪的加速度记录,与中国西南地区衰减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利用谱加速度残差的分布对长周期地震动进行了分析,并与两次震源机制不同的余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泸定主震的方向性效应明显,在周期T=1.5~3 s,东南向的向前放大效应显著;在周期T=0.5~1.5 s,西北向的向后方向削弱效应显著;方向性效应在倾滑型的余震中没有明显体现;不同走滑型地震的方向性效应在不同周期体现不同,泸定主震在T=0.5~4 s的方向性效应较其他长周期段更大,对比2022年的马尔康系列地震和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前者分别集中在T=2 s和3~6 s,后者方向效应随周期增大而增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