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花岗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成矿响应及其岩石学记录 收藏

花岗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成矿响应及其岩石学记录

Granitic Magma-hydrothermal Transition Stage:Ore-forming Responses and Petrological Records

作     者:洪涛 翟明国 高俊 徐兴旺 吴楚 HONG Tao;ZHAI Mingguo;GAO Jun;XU Xingwang;WU Chu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广东珠海519082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珠海51908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出 版 物:《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年 卷 期:2024年第48卷第3期

页      面:460-47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422502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272075) 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课题(92162323)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A1515010003)联合资助 

主  题:岩浆‒热液型矿床 战略性关键金属 铜、锂、铍 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摘      要:开展铜、锂和铍等关键金属的迁移富集机制与规律研究对于理解斑岩型和伟晶岩型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岩浆形成到热液析出的“两端演化过程,而岩石的后期热液蚀变是流体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会强烈改造前期的成矿过程,导致难以识别岩浆向热液转换阶段的成矿流体演化特征。近来,研究发现花岗质岩浆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存在熔体与热液流体共生的岩石学记录:斑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含矿岩墙/脉、富铜钼的“岩浆‒流体囊状体、“羽丝状含矿细晶岩脉群、蠕虫状石英斑晶中保留的熔体‒流体包裹体;伟晶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单向固结的石英脉和细晶岩、晶洞构造和文象结构等。这些岩石学证据有效记录了成矿流体从岩浆到热液演化过程中同源固相与流体相之间的平衡控制过程,以及成矿元素的溶解和富集行为:(1)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羽丝状含铜细晶岩脉群,表明在较高的温度(523~613)℃条件下,熔体和流体存在相分离;(2)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熔流体混合相是亲铜元素由岩浆迁移进入热液的保障,可能代表了运移成矿元素介质的性质;(3)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晶洞中石英的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了多期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O同位素均显示来源于岩浆阶段,可能与同一岩浆房中存在成矿流体多次出溶相关;(4)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分离出的碱性金属元素/挥发性组分(如H2O、F、B和Cl)进一步促进了伟晶岩型矿床中Li、Be等成矿金属的富集和迁移;(5)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特殊含矿结构(如文象结构)是伟晶岩型Be矿床的有效找矿标志。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岩石学证据虽然受到后续热液的强烈改造,但是仍能保存部分重要的成矿学信息,剖析该阶段成矿作用有助于了解花岗质成矿岩浆完整的岩浆‒热液流体的演化过程。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