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收藏

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Clinical efficacy of distal oblique bundle reinforcement for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stability

作     者:刘永刚 吴优 LIU Yonggang;WU You

作者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广州510010 

出 版 物:《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Academic Journal of Naval Medic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4年第45卷第7期

页      面:911-91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0[医学-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 10[医学] 

主  题:骨间膜 远端斜束 下尺桡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摘      要:目的探讨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的24例DRUJ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腕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腕关节VAS评分及功能指标。结果随访1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38±2.76)个月。术前腕关节VAS评分为4~8(6.13±1.08)分,末次随访时为1~3(1.25±0.53)分,较术前改善(P0.001);术前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为95°~145°(120.83±14.35)°,末次随访时为145°~180°(175.21±6.51)°,较术前增大(P0.001);术前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为34~98(78.58±19.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34(21.46±6.30)分,较术前下降(P0.001)。术后1例患者前臂旋前受限,1例存在DRUJ不稳定,经相应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同种异体肌腱所致的排斥反应或感染,以及操作所致的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DRUJ不稳定治疗方式。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