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江苏扬州225009 徐淮地区连云港农业科学研究所/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出 版 物:《应用生态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 卷 期:2016年第27卷第6期
页 面:1910-1916页
核心收录: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1642)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D07B09)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30)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KJA210004) 扬州市农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YZ201416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江苏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扬州大学科技创新项目(2015CXJ022)资助
摘 要:以江苏省6个半冬性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品种在大田条件下的氮素积累、运转和分配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相同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低于春性小麦群体,孕穗期-成熟期高于春性小麦群体;氮素阶段累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两类型群体间差异不显著,开花-成熟期半冬性群体显著高于春性群体.半冬性小麦平均总氮素转运量、花后积累量显著高于春性小麦;两种类型小麦总氮素转运率、积累氮贡献率、总转运氮贡献率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小麦营养器官中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均低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则高于春性小麦,茎鞘氮素转运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类型内不同品种间植株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转运率、总转运氮贡献率等均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吸收、利用、运转氮素能力的差异,合理运筹生育期氮肥用量和施用比例,提高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