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收藏

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ROCK MASS STABILITY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GROTTOES TEMPLE

作     者:张景科 谷留杨 李黎 陈卫昌 李丽慧 邹红宇 马雪雅 ZHANG Jingke;GU Liuyang;LI Li;CHEN Weichang;LI Lihui;ZOU Hongyu;MA Xueya

作者机构: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京100029 

出 版 物:《工程地质学报》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32卷第6期

页      面:1916-193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号:2019YFC1520602) 

主  题:石窟寺 岩体 边坡 地下工程 稳定性 监测 

摘      要:石窟寺大多依托边坡修建,洞窟主要在崖体内部开挖,具有复杂的地质特征、应力历史、赋存环境及边界条件,其目前的监测技术尚不能满足预防性保护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石窟寺兼有边坡、地下工程和文物的特性,系统查阅文献,梳理并凝练出国内外边坡、地下工程、文物岩体稳定性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1)边坡岩体稳定性监测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的预防监测;20世纪80年代监测指标也从地表延伸到地下,监测效率和监测精度等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多技术融合和互补监测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2)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与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相关的监测技术;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了监测标准化、程序化和质量化;20世纪90年代监测向精细化和大数据方向发展,形成了空-天-地三位一体化大数据分析平台;(3)20世纪80年代石窟寺岩体稳定性技术以传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21世纪初基于石窟寺的预防性保护,相继实施一批与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相关的项目,但由于石窟寺岩体的复杂性及其文物属性,未形成专用的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系统。未来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研究应以定性和定量评估为基础;基于评估确定重点监测因子、监测精度、监测频率、各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等为前提;建立覆盖石窟寺区域、洞窟和关键块体稳定性,跨尺度、多场耦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的岩体稳定性监测系统为目的。文章基于传统边坡和地下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石窟寺岩体稳定性监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石窟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