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PS-InSAR技术的汶川县板子沟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收藏

基于PS-InSAR技术的汶川县板子沟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Surface Deformation in the Banzi Gully,Wenchuan County,Based on PS-InSAR Technology

作     者:陈跨越 王保云 Chen Kuayue;Wang Baoyun

作者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云南省现代分析数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500 

出 版 物:《国土资源导刊》 (Land & Resources Herald)

年 卷 期:2024年第21卷第4期

页      面:144-151页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1802[工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37[工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081602[工学-摄影测量与遥感] 0816[工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1966040) 

主  题:PS-InSAR技术 地表形变 形变监测 泥石流 自然灾害 

摘      要:2023年6月26日汶川县绵虒镇板子沟、威州镇新桥沟两处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了重大人员伤亡。以绵虒镇板子沟为例,利用PS-InSAR技术对板子沟地表进行形变监测与分析。首先,对板子沟2021年12月31日—2023年7月6日的43景C波段Sentinel-1A数据利用PS-InSAR技术得到板子沟地表形变信息。然后,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板子沟地区形变速率等值线图。最后,根据地表形变结果与高程等6个地形因子开展形变较大区域在地形空间分布规律的统计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PS-InSAR技术结合克里金插值法识别出板子沟共有11个区域出现较大形变,其中最大形变速率达到39.499 mm/a;分析出形变较大区域与地形因子的关系,发现在高程落差270 m、坡度25°、地形起伏度150 m、坡面在90°~275°的阳坡和半阳坡、植被覆盖度60%和地表粗糙度低的区域,地表形变较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