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黄土高原固碳增汇管理分区与优化策略 收藏

黄土高原固碳增汇管理分区与优化策略

Carbon sequestration management zoning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Northwest China

作     者:贾磊 蓝菁 刘震 姚顺波 丁振民 王科新 JIA Lei;LAN Jing;LIU Zhen;YAO Shunbo;DING Zhenmin;WANG Kexin

作者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5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南京210095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37 

出 版 物:《应用生态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35卷第12期

页      面:3257-3266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1204[管理学-公共管理]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72074114)资助 

主  题:固碳增汇潜力 管理分区 优化策略 黄土高原 

摘      要:“双碳目标是我国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战略决策,植被固碳提升则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定量模拟区域植被固碳潜力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前提,有助于保障“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此,本研究采用相似生境法模拟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的植被固碳潜力,并按照潜力分级-需求分类-管理分区的思路划分黄土高原固碳管理分区,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年固碳总量由214.32百万t上升至354.92百万t,增长了65.6%;整体分布从西北到东南呈阶梯状增加,高值区集中在秦岭山系、吕梁山系、子午岭和中条山等山地,低值区主要包括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城区及周边区域。自然条件下黄土高原植被固碳潜力均值为832.71g·m^(-2),比2020年现状高52.3%,尚可增加的固碳量为185.76百万t。结合剩余固碳潜力与“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重要碳汇提升区、生态碳汇恢复区、生活绿地建设区、生态碳汇保育区、农业碳汇提升区、城镇碳汇巩固区、绿色农业发展区、经济发展控碳区9类,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固碳增汇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双碳目标下的区域低碳发展和景观管理提供有效政策支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