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广州510006
出 版 物:《植物生理学报》 (Plant Physiology Journal)
年 卷 期:2024年第60卷第12期
页 面:1823-183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8[医学-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22007和U22A20446)
摘 要: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是唇形科草本植物,在治疗风病、血病、疮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探究了红、蓝光处理下荆芥的生长发育表型及萜类代谢成分含量的改变。结果发现,与对照组(140μmol·m^(-2)·s^(-1))相比,蓝光(55μmol·m^(-2)·s^(-1),400~460 nm)处理下植株的株高、鲜重、分叉数均显著增加,而红光(45μmol·m^(-2)·s^(-1),600~640 nm)处理下仅株高、鲜重高于对照组,同时发现,红、蓝光处理组的F_(v)/F_(m)值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此外,蓝光显著诱导了荆芥中薄荷酮途径上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气相色谱检测结果也显示,蓝光处理显著促进了荆芥中柠檬烯、胡薄荷酮、薄荷酮等成分的累积。综上,蓝光可提高荆芥的光合作用效率,同时促进荆芥单萜类活性成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