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收藏

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病原鉴定

作     者:季梦婷 陈长江 朱玲 詹梦琳 肖顺 蔡学清 

作者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福建天禾绿宝农资有限公司 

出 版 物:《浙江农业学报》 (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年 卷 期:2024年

学科分类:09[农学] 0904[农学-植物保护] 090401[农学-植物病理学] 090402[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基  金:福建省现代农业(水果)产业技术体系植保与土肥岗位(闽农科教【2023】16号)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KTP19128A,KTP21267A) 

主  题:无花果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摘      要:2021—2023年,在福建省福州市的无花果果园发现细菌性叶斑病,田间株发病率达50%以上。为明确病因,采集病叶进行实验室菌株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综合细菌的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从采集的病叶中分离纯化获得6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其为病原菌。菌株在NA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为乳白色,圆形,微隆起。细菌菌体短杆状,极生1~6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对菌株开展的27项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对照菌株——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DC3000菌株的结果一致,在金氏B(KB)培养基平板上可产生绿色水溶性荧光色素,过氧化氢酶反应和淀粉水解为阳性,精氨酸双水解、硝酸盐钾还原反应、吲哚反应、果聚糖利用和氧化酶反应为阴性,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为葡萄糖、甘露醇、丙二酸钠和丙三醇。基于16S rDNA,及gyrB、rpoD和cts的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与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P. syringae pv. syringae)聚为一支。综上,将分离到的细菌菌株鉴定为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丁香假单胞丁香致病变种在自然状态下侵染无花果并引起叶斑病。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