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收藏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作     者:杨澜 刘沛林 曾灿 黄格 

作者机构: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长沙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 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暨数字人文研究院 

出 版 物:《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 卷 期:2025年

学科分类:060201[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12[管理学] 120203[管理学-旅游管理] 1202[管理学-工商管理] 05[文学] 06[历史学] 07[理学] 070502[理学-人文地理学] 0705[理学-地理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24VWB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10403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4YJC850001,21YJC850005) 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231245) 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042400030) 

主  题: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 影响因素 

摘      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的十大种类之一,总共有492个项目,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3610个)的13.6%。本文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分析研究,以便国家更有针对性的实施集中性、统一性的保护,同时深度探索周围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在此分布的影响因素。借助ArcGIS10.8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整体格局。结果表明: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显著集聚的分布态势;从省份行政区看以浙江省和贵州省为高密度圈层向周围省份扩展;从四大地理分区来看除青藏地区外都有明显的集聚分布状态。最后针对传统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从自然和人文综合因素出发,分析产生此种分布状况的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研究发展方向的讨论。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