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广东广州510300
出 版 物:《民俗研究》 (Folklore Studies)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面:75-82,157,15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5[文学] 0503[文学-新闻传播学]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改进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8)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粤港澳非遗文化基因解码与铸牢粤语社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2BMZ16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闽粤非遗项目在东南亚华侨华人社群中的传承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2JJD850009)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非遗 代表性传承人 自然人个体 聚合性团体 “圈群”聚集体
摘 要:基于权力本位的“自上而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方式,若缺少“群体和“社区的广泛参与,容易形成“文化筛选和“文化阶层化;基于聚合性本位的“承上启下的“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认定方式,在突出个体代表性的同时,可以有效抑制个人主义倾向并培养集体精神;基于民间认同和群体认可本位的“自下而上的“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方式,在可以认定的人员基数和地域范围上要更加庞大和广泛,本质上也更加贴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于“群体和“社区概念的强调,并能够体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