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以文化符号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路径 收藏

以文化符号共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理与路径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and Path of Cultural Symbol Sharing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Chinese Nation

作     者:马慧 MA Hui

作者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出 版 物:《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面:26-34页

学科分类:0304[法学-民族学] 03[法学] 030401[法学-民族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燕山-长城走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验的人类学研究”(24CMZ076)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创新项目“中华文化符号的共享机制研究--以北部边疆为例” 

主  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符号 共享 

摘      要:文化符号共享是以文化融合为基础形成的思想意识整合的手段,共享的符号关联使各民族产生联系、促进互动,增强中华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共享文化符号作为塑造共同体意识的具象表征,是物象体验与精神交流的载体、共同性与差异性调和的纽带、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融会贯通的桥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统合的交集。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导向下,共享文化符号呈现出统一性、共通性、规范性的特征,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逻辑理路。为此,从中心、对象、历史传承、空间区域、产业化五个维度,突出国家层面总体性的符号象征,强化民俗符号的全民性特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力,彰显区域文化符号的共性,推动文化符号旅游的发展,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动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