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粤北地区植被固碳变化的气候影响机制 收藏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粤北地区植被固碳变化的气候影响机制

Climate impact mechanism underlying vegetation carbon sequestration changes in northern Guangdong, China based on spatial lag model

作     者:潘森源 周俏薇 李景刚 孙传谆 PAN Senyuan;ZHOU Qiaowei;LI Jinggang;SUN Chuanzhun

作者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640 自然资源部华南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监测重点实验室广州510700 

出 版 物:《应用生态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 卷 期:2025年第36卷第1期

页      面:227-237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401[教育学-教育学] 04[教育学]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CGL063)资助 

主  题: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植被固碳 空间滞后模型 气候影响机制 贡献度 

摘      要:开展植被固碳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是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支撑。然而,现有研究仍欠缺对影响因子时空自相关性的综合考虑,且未能准确反映因子的动态影响过程。基于此,本研究基于31个国家气象站点2001—2020年的气象数据及其周边10 km范围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准确识别粤北地区植被固碳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构建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结合偏相关分析和优势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因子的动态影响机制,并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残差趋势法分别测度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植被固碳变化量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01—2020年,粤北地区平均固碳量为955.43 g C·m^(-2),区域的植被固碳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时数和年均降水量是显著影响区域植被固碳变化的气候因子;上述显著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较大,且与海拔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较于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是粤北地区植被固碳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类因素和气候因素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70.2%和29.8%。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