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出 版 物:《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6期
页 面:3508-352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经济学] 020205[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083305[工学-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833[工学-城乡规划学]
基 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21J02030) 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FJ2021B04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92)
摘 要:本文在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市2007~2021年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及核密度估计刻画了整体及不同地区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借助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虽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均值为0.629,且多数时间具有“东部(0.750)西部(0.584)中部(0.530)的特征.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最终呈现“西南—东北向分布,其空间格局变动较大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且多数地区以低效率为主.此外,其基尼系数均值为0.322,总体上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超变密度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整体演进趋势良好,总体上的省域差距在逐渐缩小,东中西地区趋势良好但需注意西部地区分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大.化工产业集聚及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中化工产业能源结构影响系数最大为0.9942.因此,政府应将优化化工产业能源结构置于首位,并充分考虑化工产业集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同时加强区域协作,制定地区差异化政策,进而促进化工产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