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崂山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出 版 物:《地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1803[工学-地质工程] 08[工学] 0818[工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121005,42176064) 国家实验室项目“微板块与古地貌重建”(编号2022QNLM050302-2) “渤中凹陷中低位潜山构造演化、断裂体系分布及其控圈作用研究”(编号20210358) “基于不同边界条件和地质模型的应力数值模拟研究”(横2023008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编号202261019)联合资助的成果
主 题:渤南低凸起西段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构造地貌恢复
摘 要: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于近年来的勘探工作中被发现具备良好的中-深层潜山型油气圈闭特性,并探明了以渤中26-6为首的亿吨级大型潜山油气藏。探讨潜山的形成演化、沉积体系的发育情况及油气生储与运移机制等问题往往需要精细的构造解析与构造地貌恢复工作的支撑。因此,为揭示渤南低凸起西段完整的构造变形及地貌演化过程,同时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研究区反射地震与钻井数据解析,详细刻画了研究区中—新生代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特征,划分了主要构造期次,并利用Move软件开展了研究区二维、三维构造恢复工作,精细直观地还原了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时期的地貌形态。结果表明:(1)早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早期)近S-N向转NW向的强挤压造山环境下,研究区发育大量近E-W向、NE向逆冲推覆断裂与数条近S-N向走滑断裂,区域发生强烈隆升,整体缺失了侏罗系沉积,古生界广泛剥蚀殆尽,太古宇基底遭暴露夷平,呈现大面积平顶山地貌。(2)晚中生代(燕山中—晚期)近NW-SE向强伸展拉张环境下,凸起南侧黄河口凹陷内逆断层发生强烈的负反转,使得凹陷得以接受大量白垩纪火山碎屑质与泥砂质沉积,现渤南低凸起西段及北侧渤中凹陷的部分地区仍保持隆升地貌并作为物源区向周遭输送沉积物。(3)早新生代(喜马拉雅早—中期)近NW-SE向强伸展断陷环境下,研究区发生近S-N向的双向拆离活动,南侧黄河口凹陷持续向南断陷形成箕状、半地堑状构造,北侧渤中凹陷地层发生向北的断陷拆离,现渤南低凸起西段则受张扭-拆离活动影响呈现“西高东低、西窄东宽的地貌特征,最终形成现今“两凹夹一凸的构造格局,为厚层的新生代沙河街组烃源岩以及东营组盖层的沉积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