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河北地质大学土地科学与空间规划学院石家庄050031 河北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3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050022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哈尔滨150030
出 版 物:《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 卷 期:2025年第33卷第5期
页 面:960-97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0301[管理学-农业经济管理] 12[管理学] 1203[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B3903505)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23403003)资助
主 题: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摘 要: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