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出 版 物:《财贸经济》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年 卷 期:2025年第46卷第1期
页 面:46-6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2[管理学] 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1201[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020204[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混合所有制董事任命及其驱动导向研究:治理、机制与后效拓展”(23YJA7901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23STA017)
摘 要:受限于发行评级门槛,当前中国债券发行存在明显的评级通胀,无法充分反映发行人违约风险和偿债能力,故存在对我国评级市场有效性的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债券评级“风险补偿陈述这一理论假说,即评级公司运用更长的评级陈述释放风险信息,补偿评级等级信息含量的不足。投资人通过观察评级报告的内容承载,识别发债公司违约风险的私有信号,要求更高的债券利率。本文建立的理论分析模型表明,在控制评级等级后,信用评级报告的内容承载量与债券利率水平正相关。基于2008—2021年交易所信用评级报告样本,一系列实证检验均支持上述模型结论,且实证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理论与实证两方面的证据说明,不能因为与欧美市场存在差异,就简单认为中国评级行业失效,而是要看到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信息效率特征,特别是其中基于评级陈述的补偿性信息披露,应当被视作实现中国特色评级市场有效性的重要现实路径。政策制定者需要重视这一评级市场的微观机理,推进构建有效评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