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深海微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长牡蛎的致病性 收藏

深海微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长牡蛎的致病性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xiguobacterium profundum and its pathogenicity analysis on Crassostrea gigas

作     者:姜军 孙洁洁 杨文文 高磊 冷金源 王玲玲 宋林生 

作者机构: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动物免疫学与疫病防控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水产学报》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年 卷 期:2025年第49卷第1期

页      面:209-22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906[农学-兽医学] 09[农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22086,32173002)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49) 兴辽英才计划(XLYC2203087) 大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2022RY01) 

主  题:长牡蛎 脓包病 深海微小杆菌 16S rDNA测序 转录组测序 

摘      要:【目的】从患有脓包病的长牡蛎中分离并鉴定致病菌,系统分析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机制,为长牡蛎脓包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某养殖区采集了患有脓包病的长牡蛎,利用16S r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一株深海微小杆菌,并对其进行药敏实验和溶血实验,进一步结合人工感染实验、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分离菌株在2 216 E琼脂培养基中形成直径为1.0~1.5 mm的乳黄色菌落,形态均一稳定;对头孢哌酮、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在28°C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β溶血活性。人工感染实验显示,深海微小杆菌感染导致长牡蛎外套膜出现脓包,鳃表面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有肿胀,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Cgtlr3、Cgap-1、Cgcaspase-3、Cgil-17-5和Cgil-17-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变形菌门和弯曲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弧菌科的相对丰度升高。【结论】深海微小杆菌促进鳃组织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了鳃组织中弧菌的丰度导致长牡蛎发病,是诱发长牡蛎脓包病的潜在病原之一。研究结果为贝类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