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澜沧江裂点带支流河谷纵剖面和下切量空间分布特征 收藏

澜沧江裂点带支流河谷纵剖面和下切量空间分布特征

作     者:王世龙 刘静 李金阳 杨超群 邢宇堃 邵延秀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1501[工学-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工学-水利工程]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藏东南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与地貌协同演化:基于断裂带运动学和河流演化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42030305)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JCQNJC02000) 

主  题:青藏高原东南缘 澜沧江 河流裂点 河道陡度指数 下切速率 

摘      要:澜沧江是亚洲一条相当重要的河流,它穿过青藏高原东南缘,流经东南亚多个国家,最终汇入南海,成为湄公河上游源流之一,在高原边界部位形成了一条距离超过500 km的裂点带(27.5-30.17°N附近)。为了探究构造作用在区域和局部尺度上对河流下切所起的作用,我们分析了澜沧江中上游云龙-察雅段的支流河河谷纵剖面,计算了裂点带内部和裂点带之下的支流河道陡度并重建了河流下切量的空间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支流河大部分处于瞬时状态,存在一个或两个裂点。根据裂点恢复得到的下切量在50-2700 m之间,下切量呈现向北增加的空间变化趋势。同时,支流河上裂点高程和河道平均陡峭指数也显示同样向北增大的趋势。与前人研究基于澜沧江干流河流阶地的下切速率、数百万年尺度的区域侵蚀速率空间变化均相近。不同时间尺度的侵蚀速率和河流下切特征的空间差异性表明了区域的差异抬升作用对藏东南地貌演化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