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医学院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 版 物:《中国环境科学》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3002[工学-环境工程] 0830[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7[理学] 08[工学] 09[农学] 0903[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0713[理学-生态学]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E01215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7420) 江苏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410284241Y)
摘 要:消化道是摄入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的主要累积部位和毒性靶点,肠道菌群在微塑料致健康损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在微塑料健康的影响机制.系统检索了5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和Web of Science)和3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1月4日,语言限制为中文和英语.详尽收集了肠道菌群介导的微塑料对小鼠、大鼠损伤的相关文献资料.最终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27篇,研究的动物品系主要为C57BL/6,鼠龄在4~12周之间,雄性为主.MPs的类型主要为聚苯乙烯,粒径在0.05~53μm,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和自由饮水,造模周期在3~13周,微生物的组学检测方法主要为16S rRNA测序.研究涉及肠道菌群通过肠-器官轴(肝脏、脑、睾丸、骨髓、肺)以及肠-功能轴(免疫、代谢)对小鼠的损伤.肠道菌群通过如氨基酸、脂质等各种代谢途径或TLR2-Myd88-NF-κB、肠道菌群-HIF1a/PTBP1等信号通路介导微塑料对小鼠机体的损伤.未来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微塑料暴露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