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工业园区尺度常通量层垂直高度计算及其在排放源强实时反演中的应... 收藏

工业园区尺度常通量层垂直高度计算及其在排放源强实时反演中的应用

Assessment of near-surface constant flux layer height in the scale of the industrial par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time validation of air pollutant emission

作     者:涂墨新 刘振鑫 胡建林 曹天元 米君睿 李海妮 蒋慕贤 连汝续 TU Moxin;LIU Zhenxin;HU Jianlin;CAO Tianyuan;MI Junrui;LI Haini;JIANG Muxian;LIAN Ruxu

作者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设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44 无锡零碳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无锡21400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25年第45卷第1期

页      面:447-460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主  题:大气污染物排放 反演源强 大气数值模拟 大气环境容量 空气污染溯源 

摘      要:工业园区是中国新型制造业和智能产业的关键枢纽,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源.由于工业园区独特的时空特征,园区内的大气污染物通常被局限于热动力湍流强烈且水平非均一的近地面常通量层内,而非传统的用于评估大气环境容量的大气边界层内.本研究基于临界理查森数和湍流混合长理论,推导出适用于工业园区空间范围(1~10 km)的近地面大气常通量层高度的理论公式,再将该公式应用于计算工业园区尺度实时大气环境容量,再结合园区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最终求得大气污染物实时排放量,从而实现了一种可以实时计算工业园区排放强度的算法EMAC(Emission model based on the near-ground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capacity).本文进一步使用中国东部某工业园区2023年1—5月的监测站点数据,以及2008年、2010年MIX-Asia排放清单数据与2015年、2017年MIXv2排放清单数据,对EMAC的结果进行了多手段验证.此外,还将验证结果与传统的高斯型大气扩散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引入基于临界理查森数得到的近地面常通量层高度计算工业园区时空尺度下大气环境容量,模拟得到的排放估计与使用传统基于物料平衡法和基于高斯型烟羽模拟的计算结果比较吻合,这证明了使用近地面常通量层作为工业园区局地大气环境容量的垂直指标的合理性;(2)EMAC的排放估计准确性和稳定性显著受到观测的污染物浓度和监测站的空间分布的影响,这可能与建筑区近地面气象场的水平非均一性特征有关.因此,采用密集网格化布置的站点布点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