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脾动脉栓塞术后脾切除术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 收藏

脾动脉栓塞术后脾切除术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Clinical analysis of splen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atients undergoing splenectomy after 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作     者:梁娜 王黎 王子寅 王忠敏 江旭峰 费晓春 易红梅 赵维莅 Liang Na;Wang Li;Wang Ziyin;Wang Zhongmin;Jiang Xufeng;Fei Xiaochun;Yi Hongmei;Zhao Weili

作者机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上海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介入科上海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25 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血液科宝鸡721000 

出 版 物:《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 and Hematology)

年 卷 期:2024年第47卷第4期

页      面:340-350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14[医学-肿瘤学] 10[医学]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170178、82130004、8183007) 

主  题:栓塞,治疗性 脾切除术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脾肿瘤 突变 脾动脉栓塞术 

摘      要:目的探讨经脾动脉栓塞术和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后,再行脾切除术的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策略及预后,并进行脾动脉栓塞术及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取2021年9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脾DLBCL患者(患者1)为研究对象。对患者1采取标准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ZR-ICE(利妥昔单抗+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卡铂+泽布替尼)方案化疗、脾动脉栓塞术及脾切除术治疗。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1的临床特征、检查结果、诊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分析。对患者1随访截至2023年2月23日。本研究分别以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脾恶性肿瘤基因突变,以及splenic artery embolismsplenectomy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plenic malignant tumorgenetic mutation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脾动脉栓塞术和(或)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相关文献,并总结相关文献中病例的诊疗资料。文献检索时间为上述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2月1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与受试者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因左侧腰痛1+个月入院。入院后,患者1接受PET/CT检查结果示,腹腔多发高代谢病灶,脾大,体积为156 mm×89 mm×180 mm,代谢增高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1.46。脾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示,DLBCL,生发中心亚型,CD20(+),CD79a(+),CD19(+),CD22(+),CD3(-),CD5(-),CD4(-),CD8(-),CD37(约70%+),CD34(-),CD21(-),CD23(-),CD10(+),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L)-2(-),BCL-6(少量+),cyclinD1(-),免疫球蛋白(Ig)D(+),Ki67(80%+),CD38(部分+),Kappa(部分+),Lambda(少量+),程序死亡受体(PD)-1(-),PD-配体(PD-L)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约为5%],EB病毒编码RNA(EBER)(-)。对脾肿瘤组织进行B细胞淋巴瘤基因突变二代测序(NGS)结果示,TET2、BTG2、EBF1、IRF4、HIST1H1C、HIST1H1E、PIM1、KMT2C、DTX1、ZFP36L1、GNA13、IGLL5突变均呈阳性。②根据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PET/CT检查结果,患者1被确诊为脾DLBCL,Ann Arbor分期为Ⅳ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为5分。采取标准R-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Deauville评分为5分,合并中-大量胸水,气促加剧,不能耐受脾切除术。因此,患者1接受3次脾动脉栓塞术,同时接受ZR-ICE方案化疗。治疗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脾内多发片状低密度影,代谢增高,SUVmax为18.90,Deauville评分为5分,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由于患者1脾高代谢,肿瘤浸润或者坏死难以鉴别,并且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可耐受手术,即行脾切除术,术中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同。脾切除术后,患者1的PET/CT检查结果示,Deauville评分为1分,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截至随访结束,患者1接受来那度胺维持治疗中。③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筛选出4篇脾动脉栓塞术和(或)脾切除术治疗脾恶性淋巴瘤的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共报道4例患者(患者2~5),加上患者1,共5例患者。这5例患者包括4例脾DLBCL及1例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主要治疗方案包括脾动脉栓塞术、脾切除术及化疗方案。5例患者接受相应方案治疗后,1例达CR,4例达缓解。结论对于脾恶性淋巴瘤患者,脾动脉栓塞术并不能完全代替脾切除术,对于临床状态差、合并高危基因突变,并且对标准R-CHOP方案耐药者,脾动脉栓塞术可作为紧急治疗手段,为脾切除术赢得时机,患者疗效较好。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