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收藏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chanism of 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作     者:傅成伟 陈霞 侯小燕 张岳 郑春叶 戴西勇 刘波 FU Chengwei;CHEN Xia;HOU Xiaoyan;ZHANG Yue;ZHENG Chunye;DAI Xiyong;LIU Bo

作者机构: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43006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医学部广东广州51000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芳村医院脑病科广东广州510000 

出 版 物:《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 卷 期:2025年第23卷第1期

页      面:7-11页

学科分类:1002[医学-临床医学] 100204[医学-神经病学] 10[医学] 

基  金: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资助课题(YN2019QL20,YN2020MS09)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02010260) 

主  题: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耳穴疗法 帕金森病 抑郁 磁共振成像 功能连接 

摘      要: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帕金森病抑郁(DPD)的临床疗效并基于静息态fMRI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招募20例DPD患者予以taVNS干预(30 min/次,6次/周,共治疗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帕金森生活质量量表(PDQ)评价taVNS治疗DPD的临床疗效。20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计算后扣带回与全脑之间的功能连接(FC)值。提取DPD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脑区的FC值,并与临床量表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PD患者HAMD、UPDRS、NMSS、PDQ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后DPD患者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右侧顶下小叶的FC值降低,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枕下回的FC值升高;右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的FC值降低(均P0.005,GRF校正)。治疗前后左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额中回的FC差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43,未校正)。结论:taVNS可能通过调节后扣带回与其他脑区的FC,进而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为DPD的非药物治疗决策提供神经影像学证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