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国公众对新兴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社会... 收藏

中国公众对新兴技术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社会实验调查的微观证据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s of public 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ina——Micro evidence based on social experiments on automated driving vehicles

作     者:霍治方 刘刚 樊正德 HUO Zhi-fang;LIU Gang;FAN Zheng-de

作者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071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天津300071 湖北经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出 版 物:《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年 卷 期:2025年第43卷第2期

页      面:311-324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2[经济学] 0202[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020201[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基  金: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2023-HY-1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专项基金研究项目(H0122702) 

主  题:公众接受度 社会实验 自动驾驶汽车 技术接受模型 

摘      要:作为继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的关键领域,加速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有助于中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公众接受度的作用不容忽视。创新性将“感知风险、传播媒介影响、个人创新性、车辆服务水平、使用门槛、社会价值引入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构建自动驾驶汽车公众接受度理论模型,并借助1178份一手社会实验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了中国公众对自动驾驶汽车采纳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创新性、使用意图和感知风险对公众自动驾驶汽车使用行为存在直接影响,并且前二者为正向影响,后者为负向影响;同时,个人创新性和感知风险还分别对公众使用行为存在间接正向影响和间接负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通过正向影响公众使用意图,进而间接正向影响公众使用行为;使用门槛、车辆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通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使用意图三者的中介作用,对公众使用行为产生间接正向影响;传播媒介影响通过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和负向影响感知风险,对公众使用意图和使用行为产生间接正向影响。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