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中晚唐河朔藩帅家族的族群认同与政治认同——以李宝臣复姓为线索 收藏

中晚唐河朔藩帅家族的族群认同与政治认同——以李宝臣复姓为线索

Ethnic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of the Heshuo FanShuai in the Late Tang Period: A Study of Usage of Li Baochen' Surnames

作     者:秦中亮 QIN Zhongliang

作者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校级青年跨学科团队 

出 版 物:《社会科学》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年 卷 期:2025年第1期

页      面:37-47+102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302[法学-政治学] 03[法学] 060204[历史学-中国古代史] 030204[法学-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 06[历史学] 0602[历史学-中国史]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历史上地方治理的实践及启示”(项目编号:22VLS005)的阶段性成果 

主  题:河朔藩镇 李宝臣 族群认同 政治认同 

摘      要: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一生有四姓:本姓、义父张锁高的张姓、义父安禄山的安姓、唐廷赐予的李姓。选择张姓意味着以奚族酋长之子的身份示人,有利于麇集藩镇内的同族,是族群认同的一种表征;采用李姓是以皇族形象行世,从而更易获得朝廷的政治认同。大历年间他的复姓与更请赐姓,本质上是政治认同与族群认同的纠结,动因都是为了更好地传位于其子李惟岳。《李宝臣纪功碑》碑名为“李公纪功,正文则书“亚相张公,李宝臣复姓张之后,未复原名张忠志,而保留赐名,叫张宝臣,这些都体现了他试图在族群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求得平衡。结合奚族质子热瓌墓志、张佑明墓志来看,这些入华胡人都呈现出和李宝臣类似的在政治认同和族群认同之间寻求平衡的现象。国家的政治环境、藩镇内部的权力生态、自身的身份地位,都成为他们采用何种姓氏的影响因素,选择的背后体现了政治实用理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晚唐胡人藩帅家族的华夏认同逐渐成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