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研究进展 收藏

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Forest Firebreaks and Firebreak Systems

作     者:闫凯达 赵凤君 司莉青 舒立福 王明玉 李伟克 韩冬 李笑笑 周暖阳 Yan Kaida;Zhao Fengjun;Si Liqing;Shu Lifu;Wang Mingyu;Li Weike;Han Dong;Li Xiaoxiao;Zhou Nuanyang

作者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草原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 塞罕坝机械林场承德067000 

出 版 物:《林业科学》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年 卷 期:2025年第61卷第1期

页      面:197-208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8[工学] 0838[工学-公安技术] 

基  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CAFYBB2022ZB00102,CAFYBB2024ZA00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项目“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2024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301595,3207177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3YFC3006805) 

主  题:林火阻隔带 林火阻隔体系 生物防火林带 工程阻隔带 可燃物管理 阻隔带效果评估 

摘      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全球范围内林火频发的严重形势,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重要威胁。为有效防范和减缓林火蔓延,科学构建林火阻隔带和阻隔体系至关重要。首先,本研究阐述生物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包括树种选择、结构设计和火环境调控等方面,并探讨防火林带的选址、宽度设计、树种配置和空间布局等关键因素。其次,综述工程阻隔带的类型、作用及可燃物清理方法,并重点分析林区道路的规划与设计。再次,回顾阻隔带阻火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评估其潜在有效性,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最后,从个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生物防火林带多层复合设计;工程阻隔带多元化规划布局;绿色高效低成本的阻隔带可燃物管理技术;生物防火林带阻火效果评估技术;阻隔带最佳宽度和密度阈值确定方法。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