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流域水安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出 版 物:《湖泊科学》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基 金:巢湖生物资源调查研究项目(2020-340181-77-01-037328) 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7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NIGLAS2022GS02)联合资助
主 题: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群落结构 长期演变 富营养化 浅水湖泊 巢湖 敞水区
摘 要:巢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作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湖泊对支撑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长江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几十年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巢湖生态系统受到了强烈的人为胁迫,导致水质恶化和蓝藻水华频繁。近十余年来,随着巢湖综合治理纵深推进,其水生态环境趋于改善,但富营养化程度依然严重,有关水生生物特别是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长期变化的认识仍较为匮乏。本文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及历史资料,获得了1980年以来五个时期的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近40多年来巢湖底栖动物密度、群落结构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2年间,累计记录到3门6纲77种(属)的底栖动物,其总密度和各类群密度变化显著。优势种类经历了从较清洁的软体动物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耐污的摇蚊科和寡毛纲为主,再到清洁种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具体变化情况为:1980—1981年,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软体动物为优势种;2002—2003年,富营养化加剧,底栖动物群落快速退化,耐污种寡毛纲和摇蚊科占据优势,密度占比达96.1%;2008—2009年,寡毛纲和摇蚊科总密度下降至87%;2013—2014年,摇蚊科密度增加,但寡毛纲密度占比从55.1%下降至24.1%,两者共占比96.5%;2022年,底栖动物密度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278ind./m2),寡毛纲密度下降至6.9%,软体动物双壳纲从2013—2014年的2种增加到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淡水蛏在9个点位发现,出现频率为30%,底栖动物多样性得到明显恢复。近四十年来,水体总氮、叶绿素a、溶解氧、水深、沉积物总氮和风速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