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收藏

下颌骨缺损修复后颞下颌关节位置变化的临床分析

作     者:李审绥 田旭东 吴亚东 王伟丽 唐正龙 

作者机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出 版 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03[医学-口腔医学] 100302[医学-口腔临床医学] 10[医学] 

基  金: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gzwkj2024-195)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横向课题(GYKQ2022HXZD05)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科研基金(GYKQKY202305)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院校教学改革项目(2023143) 贵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课题(JG2023017) 

主  题:下颌骨缺损 骨瓣修复 髁突位置 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 颌面部CT 

摘      要: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下颌骨缺损修复术后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评估骨瓣重建后对髁突及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影响,以期为确定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案和颞下颌关节重建提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9年6月—2024年5月收治的90例下颌骨截断切除并同期行骨瓣修复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50例完整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骨缺损大小、位置及修复方式等临床信息,并获取术前(T0)、术后7~10 d (T1)、术后3月(T2)及术后6月(T3) 4个时间节点的颌面部CT数据。运用Mimics 2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后,通过Kamelchuk法测量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根据Pullinger公式计算Ln值(后间隙/前间隙)大小以确定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同时Vitral法和Krisjane法测量下颌骨线距(下颌升支长度、髁突内外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及角度)和关节窝形态指标,并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下颌骨缺损大小和位置是术后髁突位置变化的重要因素(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髁突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均显著增加(P0.001)。在术后7~10 d内,髁突位置前移现象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切除髁突的患者,术后关节间隙和角度显著增大;而保留髁突的患者,仅关节上间隙及前间隙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T1~T2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上间隙、前间隙的变化量与术前髁突位置呈负相关(P0.05);在T0~T1时间段内,髁突内极点到矢状面的距离、关节后间隙、关节结节角的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值得注意的是,髁突长轴与冠状轴的夹角的变化量从T1至T3时间段内持续表现出负向变化趋势(P0.05)。结论 下颌骨缺损骨瓣修复术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与骨缺损的大小和位置相关,同时术后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适应性改建。术后早期(7~10 d)髁突前移现象随随访时间延长呈现复位趋势,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研究。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