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相关文献

该作者的其他文献

文献详情 >污水处理厂空气介质中微塑料与潜在致病性细菌的分布特征 收藏

污水处理厂空气介质中微塑料与潜在致病性细菌的分布特征

作     者:张宇祥 张梦竹 高信刚 韩云平 曹英楠 马鸿志 王莹 

作者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工业典型污染物资源化处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出 版 物:《环境科学学报》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 卷 期:2025年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07[理学] 070602[理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0706[理学-大气科学] 

基  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金项目(No.20234001075) 

主  题:污水处理厂 空气介质 微塑料 潜在致病菌 分布特征 

摘      要:污水处理厂是微塑料、潜在致病微生物重要的源和汇,液-气传输是这些污染物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重要的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对污水处理厂空气介质中微塑料和潜在致病微生物的分布特征还存在认识盲区,从而制约了其健康风险的准确评估.本研究采用现场调研与实验室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污水处理厂空气介质中微塑料与潜在致病微生物分布的研究.结果发现,污水处理厂好氧池曝气过程逸散的微塑料粒径在20~100μm之间,种类以丙烯酸酯共聚物(ACR)、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主,污水和污泥对空气分布均有贡献;同时,空气介质中还检出了潜在致病性细菌13种,以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结核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微毛菌(Candidatus_Microthrix)为主,其来源同样是污水和污泥.以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和100~300μm的聚氨酯微塑料(PU)为模式污染物,实验室模拟曝气条件下二者的产生过程.观测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作为潜在致病性微生物逸散的附着载体.并且,微塑料老化形成的缝隙和孔洞会增加潜在致病微生物的附着位点.研究结果将为污水处理厂空气介质中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毒性评价及其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读者评论 与其他读者分享你的观点

用户名:未登录
我的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