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针麻研究室 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针麻研究室 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医学部针麻研究室
出 版 物:《复旦学报(医学版)》 (Fud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年 卷 期:1982年第5期
页 面:400-400页
主 题:胺能神经元 微电泳法 微量注射 导水管 灰质 腹侧 色胺 脑内 被盖 吲哚 中缝背核 黑质 中脑 内侧纵束 大鼠 未定带
摘 要:近年研究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的消长与针刺镇痛有着密切的关系。脑内5-羟色胺来自5-羟色胺能神经元。经荧光组织化学研究证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干内的中缝核群。并表明中缝背核(NRD)和中缝中央上核(NCS)是5-羟色胺能上行系统的重要来源。据报道,在针刺镇痛中,电刺激NRD可以提高痛阈并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毁损NRD能明显降低针刺镇痛作用。由此可见,NRD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镇痛结构之一。我们研究NRD传出性联系之后,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性传递法进一步研究其传入,以观察NRD与脑内各级水平和镇痛有关核团的联系,当可为功能研究及其作用环路提供一定形态学的根据。 用大鼠28只,在乌拉坦腹腔麻醉下,经定向仪导入HRP,选择其中定位较准确的24只进行分析。应用微量注射法和微电泳法导入HRP,其中n只用于垂直入路,13只经小脑斜行入路。动物存活24~48小时后,经灌注固定,冰冻切片,应用Graham及Karnovsky所介绍的二氨基苯胺棕色反应法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