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 技术提供:维普资讯• 智图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街235号 邮编: 010021
作者机构:浙江省台州卫校 临海317000
出 版 物:《解剖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年 卷 期:1998年第21卷第6期
页 面:570-571页
核心收录:
学科分类:10[医学]
摘 要:卫生部于1994年颁发的中等卫生学校社区医士专业《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新的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用“行为动词替代“掌握“熟悉“了解三个非行为动词,其目的在于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明确,便于师生共同认定,利于目标的达成.但是,实践中却发现了种种新的问题.本文就新大纲中行为动词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1 问题 知识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主要问题有七个:(1)类同性 新大纲知识目标中,采用了16个行为动词.表面上行为动同多样、具体,实质上类同、难以区别.如“说出骨的构造“简述骨的化学成分“描述骨盆界线的组成“识别颞下颌关节的组成试想,此处的“说出与“简述、“描述与“识别有何区别,可否互换?类似例子比比皆是.至于“解释与“简释,“比较与“分析比较“列表比较“列表对比,“运用与“应用“使用等更是显而易见的互相类同.何况行为动词中同义词、近义词何其多也.要把每个行为动词的含义、适用范畴作出严格的科学的界定,是极其困难的.(2)任意性 含义上的类同性导致选用上的任意性,表现有三:①同一内容选用不同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喉的位置“描述肺的位置“识别气管的位置这三个